3)0260 不予录用_天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京师大学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帝都的另外两边,还有两组人马正在为苏进的事情吵得焦头烂额。

  第一方,是文安组属下的《考古》期刊编辑部。

  《考古》编辑部在名义上属于文安组管理,但两边除了办公地点比较靠近以外,几乎算是不相干的两个部门。

  事实上,随着传统文化复兴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始,文安组的职辖范围越来越大,国安局下面已经有点容纳不下他们的存在了。

  最近,有一些风声表示,国家要成式成立“国家文物局”,把文安组从国安局里独立出去。但现在还只是一个说法,尚在讨论筹备中。

  《考古》编辑部是五天工作制,按理说周六应该是休息的。但今天,编辑部的几个重要人物都来了这里,一起坐在了会议室里。

  会议桌旁边一共五个人,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份文件。这是一篇文章,是直接投到编辑部邮箱的。

  《考古》编辑部一共两个邮箱,一个对面公布,迎接广泛的社会投稿;另一个则偏向内部,会往里发送文章的通常都是有段位、或者有关系的修复师,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理所当然,投进后面这个邮箱里的稿件,也会更受重视,优先被录用。

  而他们面前的这份稿件则有些不同。

  投稿人的名字处于陌生和熟悉之间——陌生在于,这个名字以前从来没有出现在《考古》上,准确地说,它在任何一本期刊上都没有出现过。一级没有,二级没有,甚至三级也没有!

  相对来说,这篇论文稿件的格式还是挺规范的。它打印得整整齐齐,封面上有着论文的名字、撰写者的名字以及来历。名字一共两个,这两个名字的来历,也是它一开始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这两个人,都是京师大学的一年级新生,没有段位,没有修复经历,甚至不是文物修复专业的!

  而这两个名字投来的稿件,是一篇综述性文章。它的名字叫《常见文物材质判断方式及清洗用剂探讨》。这里面没有太多的新东西,基本上就是跟它的名字一样,把常见的文物材质和对应的清洗方式判断做出一些总结,列成了提要式的大纲。

  《考古》的审稿制度还是很严格的,通常要经过初审和二审。就算是初审被刷下去的论文,也会再提交上来让另一个修复师进行二审,以免出现走眼的情况。

  这篇论文,初审的修复师给的批复意见是“内容浅显,毫无新意,不予录用”。而二审过后,二审的修复师给出的批复意见依旧是“同意,不予录用”。

  按理说,两次审核不能通过,它就应该被打回去,扔进垃圾箱或者彻底删除。

  但是现在,它却被打印出来,还打印了好几份,放在了编辑部所有重要人物的面前!

  这里面,包括编辑部的大主任和一位副主任,以及两位驻编辑部最高级别——六段的修复师。

  副主任姓李,他正皱着眉头翻看面前的稿件,翻到最后,看着同样被打印出来的两行批复意见,道:“两位四段修复师做出了同样的批复,小屈,还有问题吗?”

  感谢fatfox911、书中半日闲、北天冥河的天天支持!!

  请收藏:https://m.qb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