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1章 回草原市的契机_在下,中医黄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1章回草原市的契机

  许久,会议的掌声才渐渐停息下来。

  等掌声彻底停息下来后,王院长问道:“孙教授,你们这个项目需要多少胃癌患者参与项目?”

  孙教授略微思索道:“每组证型不能少于一百人,数量少,临床数据没有说服力。”

  讲台下面的所有人一听说每组需要一百人,都重重吸了一口凉气。

  一时间,会议室陷入一片嘈杂之中,下面的专家学者三三两两地相互讨论了起来。

  等讨论声音小了许多后,王院长继续道:“一组一百人,六组就是六百人。然而没有四诊合参辩证前,谁也不知道患者是什么证型的胃癌,为了保证每种证型百人的规模,参加这个项目的患者肯定要远远大于六百人,甚至要达到千人的规模。”

  王院长盯着孙教授问道:“自今,中医临床的课题还从未有过如此大的规模。孙教授,你考虑过需要一个多少人的团队,才能满足一个千人规模的课题的需求吗?你又去哪里找这么多主攻中医肿瘤治疗的医生?”

  听到王院长的提问,下面的与会人员又开始窃窃私语讨论起来。

  等讨论声音稍小,孙教授才回答道:“我们在做项目设计的时候,已经预估课题组成员不能少于五十名医生,但是每个医生不用全是精通肿瘤治疗的医生,我会提供每个证候组统一的治疗方案,每个证候组只需要带队医生精通中医肿瘤就行,其他的证候组成员就不需要这么高要求了,只需要四诊合参能辨明证候即可。”

  “至于人员的问题,我准备联合几所中医药大学共同做这个项目。”

  孙教授最初打算做这个课题的时候,就发现要做这个项目,即使是集合肿瘤研究所所有的力量都是无法完成的,甚至是集合研究院的力量也只能说是勉强。

  孙教授这才意识到中医循证医学实验的困难有多大。

  在后世,各种循证医学中心如雨后春笋一样建立,从而导致研究力量分散。各个循证医学中心力量也是参差不齐,在临床研究和方法学研究方面力量还很薄弱。另外,因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各机构分工和职能不清,没有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不利于高质量证据的产出和转化应用。

  这也造成了中医循证医学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却很难做出成果来,有成果也是中医药的循证,而非对某种疾病的循证,只能说中医循证验证要求的医生数量太大了。

  西医在现代监测仪器的辅助下,一个小规模的课题组,就可以同时管理上千名、上万名的实验者。

  而中医的课题组的规模,则是和实验者的人数成正比的,实验者人数越多,课题组的规模就越大,基本上要保持一比二十的比例。

  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循证医学进展如此缓慢,相对西医

  请收藏:https://m.qb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