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一章 产品结构_抗战之军工元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该厂就已经改造出了使用毛瑟手枪弹的冲锋枪“花机关”,由此也可以看出巩县兵工厂生产的毛瑟手枪弹质量之优异,要知道国内虽然稍大一点的兵工厂都能生产毛瑟手枪弹,但用于连发的二十响或者冲锋枪的话,却是很容易卡壳的(用于捷克式机枪的毛瑟步枪弹同样有这个问题,而巩县所产的也同样质地优良。)。若非巩县兵工厂有这个技术基础,李卫华的改造计划只怕就没有现在这样立竿见影了......

  而毛瑟步机枪弹的生产线却全都暂时停产进行技改,原来为了降低成本和节约铜铅,李卫华打算效仿历史上新中**工系统的经验,以钢芯弹取代普通枪弹、以覆铜钢取代铜质弹壳。由于李卫华对此技术十分了解,在他的指导下,巩县兵工厂只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所有步机枪弹和炮弹(不含迫击炮弹)生产线的技改,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产量也因此大幅增加。

  另外,包括像中正式步枪、捷克式机枪这样的抗战名枪在内的几乎所有枪械也都被李卫华下令停产,因为这些枪械工艺繁琐,与历史上后来的那些大量使用冲压技术生产出来的新式枪械相比,成本要高得多,而xing能却反而差了一截(二战最好的机枪mg42的成本仅有捷克式机枪的三分之一),还不如等到物美价廉的新式枪械研发成功后再重启枪械的生产.....

  在李卫华的亲自领导下,巩县兵工厂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该厂全年生产各种子弹2亿多发、手榴弹二十多万颗)、爆破筒5万余支、迫击炮弹2万余发、75mm炮弹5万多发、被取名为二四(民国二十四年)式半自动步枪的56式半自动步枪2万多支、最终定型的二四式冲锋枪(改成口径的“边区造”冲锋枪)5万多支、地雷10万多颗、枪榴筒1万多具、枪榴弹十万余发......

  而身管火炮炮弹的产量却锐减八成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红八军团暂时没那么大的需求,要节约人力和材料优先生产子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卫华对巩县兵工厂所产的炮弹进行了一番改进,因此生产线自然也得跟着调整,前后花掉了大半年的时间,产量自然大受影响。所谓的改进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将炮弹尾部做成凹形,即弹药学术语中的“底凹”,这种弹形能在不明显降低火炮精度的前提下明显降低炮弹飞行过程中的涡流阻力,从而增加火炮的射程,尤其是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会以原先的射程来进行防范,红军就很可能占到出其不意的便宜.....

  注1:个人觉得倒是后者的可能xing更大,因为历史上连日军的档案里也没提到**使用毒气,而红军虽然同样没“享受”过毒气,但历史上三种毒气的第一批成品是到36年2月份,要变成可用的毒气弹则只会更晚,没来得及对中央红军使用而已。至于那些一直被**剿到抗战爆发的红军游击队,以他们的作战方式,毒气弹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机会。而且从合理xing上来说,巩县兵工厂所产的三种毒气对鬼子基本没用,对付红军以及地方军阀倒是可能收到奇效,老蒋不至于这点都想不到吧?

  请收藏:https://m.qb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