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六三节 粮食去那里了_绛色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这些也是合法的,我怀疑这是一个陷井。但是我还是希望你去查,用于迷茫对方,明天你去查码头,查秀州所有的大小码头。”

  “韩勾事,你是何意?”

  韩绛以沈羽然肩膀上拍了两下:“我说过,好官要比坏官更奸。等我消息。”

  韩绛说完将那只装有米的碗拿起就走了。

  沈羽然要去拦韩绛,因为他有许多问题要问,崔壹葉拉住了沈羽然:“沈兄,论正直我服你。但论心计手段,你我与韩勾事差的太远。我等出来为何?王公告诉我,让我看清韩家是不是想作好官。你呢?”

  沈羽然不知道如何回答了,因为是韩绛要他同行的。

  “明天去查码头,如何?”

  “好。”沈羽然点了点头,这次他载了,他要把场子找回来。

  韩绛呢,拿着碗就去了厨房,直接把碗给了大厨。

  这位大厨可是韩家一等大厨,是一个比韩同卿还喜欢研究吃食的人。

  “老灶头,看看。”韩绛把碗递了过去。

  老灶头也是姓韩的,能叫他老灶头的人都是府里亲近的人。

  韩老灶接过碗:“少君,什么意思?”

  “看看。”韩绛还是这话。

  韩老灶抓起几粒米搓了搓,然后又放在嘴里含了一会。韩绛这才问:“那的米?”

  “广南西路。”

  “确定?”

  韩老灶咧嘴一笑:“少君说笑了,咱两淅的米我都能分清出自那个州那个府,这广南西路的分不了那么细,但断然错不了。”

  韩绛信。

  因为韩绛后世能分清东北米与南方米的差别,不仅仅是品种,还有温度、温差、湿度等各种区别。

  作为一名巅峰吃货,分清米的产地对于韩老灶来说不要太容易。

  宋时,米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粮食。

  而且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苏湖熟、天下足。长江三角州的稻米就是主粮。

  韩绛得到了自己想确认的事,出了门就把钱宽找来了。

  见到钱宽后韩绛直接挑明了自己的意思:“钱宽,帮我秘密查个事,这事我信不过任何人。”

  钱宽一抱拳:“谢过少君信任。”

  韩绛说道:“离开城区,去查一查周边贫苦的地方,村子里的各户粮食是否充足,就我所知,秀州这地方青黄不接的时候,许多县都是靠着野菜至少要度过一个月,或是两个月的时间。”

  钱宽叹了一口气:“少君竟然还知道农户之苦。”

  韩绛差一点就骂人了:“钱宽,你是在讽刺我?”

  “是赞。”

  “好吧,我信你了。我还知道,有许多地方有杀婴的之风,每一户最多育两子,再多了不问男女直接按在水盆里。”

  钱宽点点头,这事他当然知道。

  韩绛继续说道:“我就直说了,夏税、秋税是一回事,正月末要收身丁钱,也就是人丁税。依律,两淅要交的是税米。所以去秘密打听一下,贫苦户家里是不是有米。”

  钱宽反问:“为什么不打听行钱放米。”

  “我信不过别人,打听行钱放米不会走漏风声吗?”

  钱宽想了想:“我试试,给我两天时间。”

  请收藏:https://m.qb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