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7章_清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屯也要亩税一斗!而众所周知,番薯玉米没有传入华夏之前,明朝农户多种植小麦稻谷,粟米,高粱,荞麦等物,亩产并不高。遇上灾年,更可能颗粒无收。

  征税之时,还要被各种踢斗,余下的粮食能养活一家老小都是不易。

  孟就此询问过县衙中的县丞和主簿,得到的答案是,农户遇到灾年,朝廷免税,还会发下赈济粮。商户没有免税之例,却有各种杂费,加上陆运关卡,漕运码头,商人实际付出的远比账面上要多得多。

  加上朝廷法令的各种限制,此时的商人,远没明朝中后期那么滋润。

  “不瞒伯爷,如到番邦交易,遇上不讲信用的买家,货物被抢不说,连命都保不住。”

  县丞和主簿都出自当地大族,主簿还有土官家庭背景,自然知道一些寻常百姓不知道的——内——幕。

  兴宁伯是朝廷派来的,却不摆架子,到凭祥数月,给大家指了不少财路。有问题不解,县丞主簿自然愿意解答。

  如果能借机博取兴宁伯的赏识就更好了。李庆青在伯爷跟前能说上话,李氏一族都是鸡犬升天,风生水起。他们背后的宗族一样有实力,李庆青能做的,他们一样能做到,甚至能做得更好。

  “原来是这样。”

  听完县城和主簿的讲解,孟对明朝初期的商业有了新的认识,手心不免冒汗。如果没有爵位和官位,不是和沈瑄的关系非同一般,没有抱上永乐帝的大腿,单凭他在大宁做的几件事,足够死上一百次。

  数日后想起,仍不免感叹,“难怪世人都想科举做官了,果然还是官大才好。”

  不做官,就没有社会地位。

  没有社会地位,想做点什么都是举步维艰。

  沈x三怎么样?还不是朱元璋一句话就下放。

  虽说洪武朝的官员差不多都是这待遇,相比之下,沈老先生依旧是众多杯具中,相对突出的那一个。毕竟别人没花钱给洪武帝造皇城,他是花了钱也没得着好。

  听孟发出这样的感叹,朱能嘴里的茶险些喷出去。

  不是给定国公写信吗?怎么会突然说出这句话?

  莫非,是觉得官位不够高,想再往上升一升?

  想到这个可能,朱能倒吸一口冷气。

  刚二十出头,就获封一等伯,被赐国姓,镇守一方,受天子赏识,同皇子交好,与勋贵称兄道弟,和宦官锦衣卫也有着不得不说的关系,纵观洪武朝至今,有此等成就的屈指可数。

  人有上进心是好事,可这也太有上进心了。

  不提-抄-刀子砍杀的军汉,寒窗苦读的酸丁都会眼红。不过,兴宁伯应该也算是读书人出身……

  成国公的脑补能力十分强大,想着想着,思路就开始拐弯,杯中的茶水凉了,仍是一口接着一口的倒进嘴里。

  写完信,从头至尾的看一遍,确认该写的都写了,不该写

  请收藏:https://m.qb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