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6章 东北要来人_1980,从写歌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几年他在这些花上费了不少心血。

  冬天保温、夏天遮阴,就这样,还是陆陆续续地死了许多。

  刚刚栽种的时候,文飞阳大概数了数,差不多有近1000株,现在,满院子里也就是不到800株了。

  如果历史不发生改变的话,文飞阳知道这些花目前应该是值钱了。

  君子兰在八十年代,曾经在全国放出了一个超级大新闻,得到了绿色金条的美誉,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人全部都为它而疯狂了。

  这件事的发生地就在长春,君子兰价格一路走高,市场供不应求,一盆好兰,价格往往是普通人月收入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1978年前后,长春就开始出现了买卖君子兰的市场。

  1981年,面对逐步攀升的价格,当地出台了君子兰“限价令”,规定一盆君子兰售价不得超过200元。

  可是,这个规定被一件事给打破了。

  1982年春,长春举行了一场,抢救国宝大熊猫君子兰义展捐款活动。

  君子兰的命运由此发生了转机,义展门票收入达到了17000多元,原定5角钱一张的门票,涨到1块钱以后还是人潮汹涌。

  看到人们对君子兰有这样高的热情,随后,当地提出了发展“窗台经济”号召,让家家户户都要养3盆至5盆君子兰。

  至此,限价令也就不了了之。

  文飞阳所不知道是,此时此刻,在长春的朝阳公园、老圈楼、光复路、永春路、红旗街、万宝街、清华路等地段,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君子兰市场。

  在这些市场里,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可以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拿着钞票采购君子兰的人比比皆是。

  如果文飞阳在这里,肯定会会被眼前的情形给吓到。

  无论是谁,端一盆君子兰,不用走完整条街,买家给出的价格就能涨三次。

  可是,文飞阳恰恰不在这里,不过,虽然他不在市场上,却有一个他认识的人在这里,这个人就是任燕,她是回来探亲的。

  任燕的老家在长春,她们家的人毫不例外,也加入到了这次狂欢的盛宴当中。

  “小燕,我记得前几年,有人托你让咱们家帮忙,买了好多君子兰种子,你知道不知道这些种子干什么去了?”

  任燕的父亲想起了往事。

  “爸爸,这件事我倒是记得,不过,他买种子干什么,我就不清楚了。”

  任燕的话一出口,眼睛马上就亮起来了。

  “爸爸,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他要是种了这些君子兰,这一下那就要发大财了?”

  “我的傻姑娘,他要是真的种了这些君子兰,咱们也可以发一笔横财了,你赶紧问一问,看看他究竟种了没有?”

  “噢,我这就去邮电所给打电话去。”

  当文飞阳接到任燕的电话后,毫不隐瞒就承认了自己确实是种了君子兰。

  “飞阳,你不要把那些花给卖了啊!你等着我,我要去京城与你商量一件事。”

  虽然是隔着千里之遥的距离,文飞阳依旧能够感觉到,电话那边任燕万分激动的心情。

  “好,我知道了!”

  当电话挂断的那一刻,文飞阳也不由得兴奋了一下。

  “哈哈哈,我终于要发一笔小财了!”

  文飞阳在心里面大喊了一声。

  当然,更加兴奋的是远在长春的任燕一家人,文飞阳手里面的君子兰,此时,就是他们赚大钱的宝贝。

  请收藏:https://m.qb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